| | | | | | | | | | 在线留言 | | 网上商城
东莞文化产业:何时能“娶”金融资本?

时间:2013/1/4 22:42:15
2011-10-28

 

  ▲目前东莞大多数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东莞的文化企业大多都属于中小企业,因缺乏实体抵押,文化产业一直面临贷款及融资等难题。

  东莞“穷书生”遇见“爱富女”

  或许是有意去除“文化沙漠”的尴尬。2009年年底,东莞将文化产业升格为第九支柱产业,与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并列。此后又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引发了不少的议论,“九阿哥”的称呼也随之而来。

  然而,时至今日,“九阿哥”的支柱作用却仍难以体现,而与之对接的金融资本也几乎一片空白。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得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的对接迅速进入“蜜月期”。尽管中央和地方都在政策上大开绿灯,但一个严峻的问题仍横亘在东莞面前:大多数的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仅仅凭借政策层面的支持,文化产业就能扬帆远航,一路高歌吗?

  现状

  金融资本“零介入” 融资基本靠自己

  ●208亿授信协议至今未兑现

  ●文化产业与银行几无往来

  ●企业称“不指望银行贷款”

  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在东莞被提及得并不多,近年来才频频现身各种官方非官方文件。2009年年底,东莞文化产业升格,官方将其与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八大传统产业并列,并正式确立其第九支柱产业身份,被戏称为“九阿哥”。

  仍停留在“产品经济阶段”

  但各方数据显示,“九阿哥”的支柱作用并不明显,尚难发挥杠杠作用。“目前东莞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更遑论市场份额、交易额或者盈利能力。”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

  这能从相关信息得到验证。数据显示,目前东莞文化企业超过4300家,其中有超过3000家为印刷企业,还有1000多家为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显然,在当前东莞文化产业体系的构成中,不单企业数量偏少,而且整体偏向性明显,缺乏其他类型文化企业。而近年来东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主要体现在印刷业和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数据显示,2010年新增印刷企业234家,印刷工业总产值达293亿元;此外,1000多家动漫衍生品生产企业投资总额达2800多亿元,增加值超过1550亿元,占东莞GDP的4.1%。

  “应该说,东莞文化产业还主要停留在产品经济阶段。”有企业人士直言称。

  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上,记者发现开设有“文化产业”子网站,但在其中的“企业名录”中,仅收录了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复印打印影印业、版权业、电子出版物业等类型企业名单,其他类型产业名单却并未在录。此外,在“项目推介”一栏中则空白一片,无任何项目记录。尽管并不一定就此推断当前的东莞文化产业现状,但或多或少能从中看出端倪:东莞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金融资本投入几乎空白

  尽管东莞官方一直表态将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但文化产业发展仍始终缓慢。而资金的缺乏,被认为是阻碍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采访中,多家文化企业均告诉记者,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只能靠自筹资金维持生产和发展,“几乎不指望银行贷款。”

  2010年8月,17家银行和东莞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签署了208亿元的授信协议,将大力支持东莞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一年过去了,仅仅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完成了不足9500万元的授信贷款。农业银行东莞分行一负责人向记者坦承“仍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没有具体项目,即使有授信协议,我们也没有办法。”在上述授信协议中,农行东莞分行授信额度为40亿元,占全部额度1/5。

  随后,记者还咨询了多家参与授信协议的银行,均被告知尚无有效项目落。“208亿元只是一个授信额度,具体的贷款项目要具体分析,这是商业银行的惯例。”林江指出。

  丰静涛有着多重身份,其中两个分别是东莞市博艺美术馆馆长和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在艺术界浸淫多年的她,深知东莞艺术界的艰难,“大多数资金都是通过自筹途径解决,并未看到过银行方面对艺术界的支持,至少我从未感受到过。”据其介绍,知名艺术品公司荣宝斋准备在东莞开办一家艺术银行,以方便艺术品估值后就地进行融资,“但这只是民间资本的行为,也远远不够。”丰静涛强调说,银行方面并没有类似的举措。

  在记者采访的工艺品企业、动漫企业和印刷企业中,企业经营者也均向记者证实从未感受到过银行的“温暖”,甚至有企业直言和银行之间“几乎没有往来”。而记者从多方渠道获取的东莞文化产业资本构成比例为:自筹资金和民间融资各占七成、三成,银行资本并未在列,几近空白。

  多家银行承认“零介入”

  尽管上述比例未得到官方认可,但银行资本的“零介入”现状得到了多家银行的证实。在采访中,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尚未有相关部门或专门人员负责文化产业方面的信贷服务。

  记者曾致电农业银行东莞分行,希望获得近年来该行对东莞文化产业信贷服务的相关数据和案例。但该行一工作人员随后致电记者说,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产业,希望记者告知。随后,该工作人员就又回电称,经查询,他们银行还没有类似服务。

  而在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走访时,该行一工作人员表示,清楚记得该行曾对某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资金支持,甚至可详细到支持资金额度和时间。至于还有无其它相关案例,该工作人员则表示,“暂时还不清楚,但记忆中仅有这一项。”

  招商银行东莞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招商银行在对文化产业支持方面还是比较多的,但都只限于总行层面,“具体东莞方面,就只有在刚刚进入东莞时在一次龙舟赛上做过冠名支持。”

 原因

  文化产业估值困难 银行本性逐利

  ●银行对文化产业一片茫然

  ●文化企业通常缺乏抵押品

  ●“穷文化”难入“富银行”门槛

  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金融资本介入文化产业呢?对此林江分析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文化产业的估值和定价比较困难,“尤其是在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银行无法对于文化产业的信贷‘抵押品’作出合理的评估,以致无法发出抵押贷款。”

  资产如何评估成拦路虎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建设银行东莞分行坦承,文化产业公司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较为困难,只能按照一般贷款项目办理融资。该行还同时称,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按需采取我行认可的担保方式”。而当前的事实是,文化企业通常缺乏有效足额抵押物,且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较不明确。显然,银行的门槛并不低。

  其次,文化企业也无法向银行和投资者证明或展示“我将如何用钱,才能够让该产业项目的还款能力不断提升”。林江认为,文化产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但如何将广阔的前景“贴现”为净现值,并以该净现值作为抵押向银行取得贷款,仍是困扰文化企业的最大难题。

  “到目前为止,东莞的文化产业依然只是出于‘零敲碎打’阶段,远远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文化产业之中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也严重不足,无法让包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对于文化产业的价值提起兴趣。”林江说。

  银行对文化产业了解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认知,银行对文化产业了解有限,以致处处谨慎,也是当前金融资本“零介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界对于东莞的印象,往往更多地聚焦于制造业“事实上,东莞的文化产业也很有特点,像动漫方面,就有很多不错的公司,但外界的客户还是很容易有意无意地忽略东莞的这些成就。”东莞市荣超动漫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钟超荣说,这与东莞长期注重制造业不无关系,而银行方面由于也缺乏对文化产业的足够了解,基本上也还处于一种这样的阶段。

  在记者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银行表现出来的均是“一片茫然”。甚至农业银行东莞分行一工作人员反问记者“什么是文化产业,而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一工作人员则对仅有的一项文化产业项目记忆深刻。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反映了银行方面对于文化产业认识的不足。而这两家银行的情况,基本能反映当下东莞银行界对于文化产业的整体认知。

  银行逐利 企业难入门槛

  记者搜寻近年来关于银行资本对于文化企业支持的具体案例,仅发现东莞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东莞分行有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建设银行东莞分行2009年年底曾对全国知名高考、出国考试辅导机构管氏教育提供了2000万元的融资贷款。时任建设银行东莞分行环保客户部总经理的万宏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为数不多的为文化企业融资授信的案例。“虽然管氏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有较高知名度,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是比较慎重。”万宏伟说。

  万宏伟慎重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企业难以进行有效估值,且投资周期长,短期难获得实际经济效益。“银行是逐利的,走的是市场路线,也需要利润来生存。”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都如此表示。

  而另一方面,东莞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也令人担忧。尽管总体表现趋好,但仍普遍呈现出“中小微”的态势:没有知名品牌,没有大型企业,甚至大部分企业都还处于“租一间办公室,聚三五个人”的阶段。17家银行208亿元的授信未能落实,正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银行表现出来的逐利本性,要求融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而这无形中已将众多企业排斥在外。

 前景

  政策推动下尴尬局面或有根本性改变

  ●十七届六中全会传来利好

  ●金融、文化进入“蜜月期”

  ●摆脱“文化沙漠”需要时间

  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历来被认为更多出现在纸面或口头层面,始终难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东莞同样如此。而这一尴尬局面,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或将有根本性改变。

  掘金文化产业或成风潮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将“推进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随后,央行和银监会又相继表态,称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文化和金融这两个分别独立的名词,此后,便以组合表述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并被公众所熟知。“闻风而动的金融资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掘金力度,而在资本运营和金融创新的催化之下,文化产业将步入跨越式发展。”有媒体如此评价说。在政策的引导下,金融资本正在快速涌动。可以预期,文化产业正在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

  农业银行东莞分行副行长林刚向记者坦言,尽管当前对文化产业还没有过支持,但“这是时尚话题,以后会有”。而在该行随后回复的电子材料中则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总行信贷政策的优质文化项目、优质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也进行了类似回应,表示“将积极响应上级行的号召,遵照上级行的指示,开展与文化企业的合作”。

  应避免出现“大企业病”

  来自东莞市中小企业局的资料显示,东莞74%的中小企业都急需融资。而另一份调查数据则显示,东莞市各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平均为38.84%,而其工业产业比例为83.79%,两者极为不符。

  在当前的东莞文化企业中,本身就有大部分还处在“中小微”现状,再加上文化企业本身具有的难以估值和投资周期过长的问题,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只能“自谋多福”。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的文化产业都是由一些中小企业来参与,这在国外也好,国内也好,都是一致的。”林江强调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企业的大小,有时候中小企业的创意可能要比大企业要好,而且其实施的效率也比大企业要高。

  林江说,如果有证据证明小企业效率高且创意好,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风险投资,都会乐于给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我们应该避免在文化产业领域出现‘大企业病’,并非大企业就一定拥有优势,关键是中小文化企业能否迅速建立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条。”

  亟需解决文化估值问题

  在采访中,林江多次提到东莞的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除了需要金融资本的“无极限”支持外,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商业模式和定价、估值标准,“欧美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多年,他们的文化产业也是属于创意产业,也有难以具体估值的问题,但他们已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正刚刚上路的东莞文化产业来说,时间更应是最重要的资源。按照林江的理解,东莞文化产业硬件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但还是被认为是“文化沙漠”,就因为利用这些文化硬件的人还太少,而这些人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样需要时间。

银行门槛过高文化企业望贷兴叹

  “从未动过银行贷款的念头”

  像张明辽这般抱怨银行门槛过高的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生意场上浸淫多年,深知企业生存的艰难。而一旦面临资金问题,他们一般会主动绕过银行,寻求亲人朋友甚至高利贷的支持。在他们的眼中,银行是嫌贫爱富的。“我能跨过那道门槛吗?能跨过去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张明辽说。

  东莞市新高印刷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锐告诉记者,自己根本就未曾动过“去银行贷款”的念头,“去了也是白去,他们根本就看不上我们这些企业,他们需要房产、土地之类的不动产来做抵押,而我们根本就没有。”

  在印刷界摸爬滚打多年,黄瑞对于银行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就没看到银行对我们这些文化类的企业有支持,除了打款提款的时候去趟银行,平时基本上不和银行有往来了。”

  “银行嫌贫爱富”

  东莞市荣超动漫设计有限公司也基本上不和银行有业务往来,该公司总经理钟超荣坦承,这和银行设置的门槛太高有关系,“其实都有说是银行嫌贫爱富的,银行对大企业支持很多,但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则很少有实际上的扶持和帮助。”至于高门槛的后果,钟超荣表示,可能会大企业越来越大,而小企业却越来越艰难。

  专家观点

银行企业互相指责 症结在于缺乏沟通

  “问题的症结在于,银行不了解企业,企业不理解银行,都在互相指责,却没有认真去反思,从而造成双方难以有效沟通。”林江明确指出。

  以2010年东莞17家银行签署的协议为例,拟授信的208亿元之所以过去一年仍难以落实,来自银行方面的信息显示,问题根源在于企业无法提供有效项目;而企业方面则表示,银行标准过高,根本无法企及。

  “我认为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关键是能否换位思考。”林江说,银行设置高门槛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譬如说最近国家紧缩银根,银行信贷受到额度和规模控制;对于企业而言,也有自己的困难,譬如规模太小,缺少房产土地作为抵押品。

  此外,据记者了解,很多文化企业都只是局限于对文化某个很小的领域做工作,对于东莞的文化产业整体链条大多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银行则由于客户众多,也难有时间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文化产业链条的实际价值和真实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双方的相互指责和抱怨也就变得易于理解。

  事实上,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东莞文化企业发展的不充分,以至于造成整个商业模式不成熟,从而引发相关问题。

  林江对此表示肯定,他说,东莞乃至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都还没有多大充分的发展,其商业模式也都还远未成熟,“比如说科学的估值模式,准确的定价标准,这些东西我们都还没有。”林江说,因为商业模式上的不成熟,银行方面对于文化企业项目的状况难以有效评估,进而提供商业贷款;企业方面也会因此存在误解和偏见,造成双方关系的难以调和。

来源:信息时报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 打印 ]   [ 关闭 ]
Copyright © 2012 www.byms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粤ICP备12078759号-1